吃兴福蕈油面已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

设置字体大小:【 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版  发布时间:2011-07-16 点击次数:


     "吃蕈油素面、品虞山绿茶",虞山蕈与虞山绿茶一样声名远播,以独特的传统工艺制作的松树蕈油有"素中之王"之美誉。最早,此项习俗只是兴福寺僧侣的日常饮食行为和待客之道,随后逐渐向香夫、游客推开,最终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俗活动。清末民国,王四酒店、觉林素食处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的松树蕈油享誉吴中,翁同龢、宋庆龄等名人品尝后赞不绝口。现在,"清晨一碗兴福寺蕈油面"已成为常熟人享受休闲生活的写照。
      虞山兴福蕈油面馆老板张玲保说,收购的虞山蕈主要有松树蕈、鸡脚蕈、鸡脯蕈、油滑头等10多个品种,旺季时每天可收到75公斤,但市民需求十分旺盛,每天还是供不应求。虞山蕈油的制法十分独特,需在农家两眼土灶的铁锅里,根据蕈料分量倒入适量油料与生姜,再用旺火沸油熬透至起青烟,待稍凉后即可投入八角、丁香等作料炝锅,随下松蕈爆透并以铁勺旋转翻拌,再端上土灶起火连熬,之后反复捞蕈挥发油中水分,熬干再加酱油,糖等佐料放入后烧制而成。此法制作出来的蕈油面口感好,还保存较高的营养价值。
     作为一项颇具历史文化的民俗活动,吃兴福蕈油面已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兴福蕈油面的人气为商家也提供了更大商机,张玲保已经将"虞山兴福蕈油"注册为商标开始单独零卖蕈油,实现产业链向上游的延伸。虞山蕈供不应求的同时,产量却很难提高。世代采蕈的山农范凤英告诉记者,蕈生长在虞山的潮湿阴暗处,经验丰富才能胜任采蕈这项工作,现在采蕈队伍素质逐年下滑,是这种特产"生产"乏力的主要原因,提高采蕈队伍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。

信息来源:365bet官网是什么管理员 | 责任编辑:365bet官网是什么管理员